文 | 经济导报 初磊

种业是蓝色芯农业的“芯片”,在山东,蓝色量高这颗“芯片”延伸到了蓝色海洋。种业6月12日,研究院揭育工业循养鱼第二届青岛“海洋·发展”大会上,牌山随着青岛蓝色种业研究院(下称“蓝研院”)揭牌,东加达万山东迈出了培育“蓝色芯”的快培关键一步,将抢占蓝色种业发展制高点,环水促进海洋渔业现代化与高质量发展。池产在学术报告环节,蓝色芯中国工程院院士麦康森表示,蓝色量高陆域和近海养殖空间受限,种业“‘蓝色粮仓’挺进深远海最重要的研究院揭育工业循养鱼是打通创新链和产业链两个链条”。

科研+企业 培育优良新品种

“历经三年多,牌山蓝研院终于落地揭牌,东加达万这是新的起点。”中国海洋大学水产学院教授宫庆礼表示。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蓝研院由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省海洋科学研究院等涉海高校院所共建,定位于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种业创新中心,实现种业科研与企业的有机衔接,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影响力的优良新品种,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蓝色种业创新体系,推动我国海洋渔业转型升级。

在这之前,围绕海洋育种、产业开发,宫庆礼和中国海洋大学团队成员已经做了一系列探索。例如,肉质鲜美、具有高价值的“贵族鱼”——墨瑞鳕,是来自澳大利亚墨瑞河的淡水鱼。中国海洋大学科研团队,把这种鱼类“抱养”回国,让其在位于青岛莱西河头店镇杨家屯村的青岛七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安家落户、开枝散叶。在这里,宫庆礼和团队成员还养殖了其他高端鱼种,专门建设了养殖示范中心、水肥一体化温室。

不同于“靠天吃饭”的传统养殖方式,七彩种业基地采用陆基工业化循环水养殖,这也是我国设施渔业的重点发展方向。采用这种生产模式节约用地、产出效率高,一个标准的养殖池直径为6米,一个标准池子的年产量在1万斤左右,相当于5—10亩的高标准池塘,非常高效。

宫庆礼也是七彩种业科技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他介绍,目前七彩种业基地一期项目每年可以养殖20万尾成鱼,等到二期项目建设起来,可以养殖50万—60万尾成鱼,将来的规模希望达到400万—500万尾,为推动海洋“种业振兴”计划等提供坚实基础,蓝研院的揭牌,将有效促进青岛水产养殖业的发展和提升。

打造水产种业产业集群

水产种苗繁育是渔业生产中的关键。山东开发“蓝色粮仓”,需要向海要好鱼、从源头入手,打造更多渔业“芯片”。“要从产业链上游的苗种繁育、饲料研发,到中游的养殖设施与装备设计,再到下游的产品加工进行创新,并建设深远海养殖的完整产业链,解决可持续发展的问题。”麦康森说。

从近岸养殖走向深远海洋,山东一直注重深耕“海上粮仓”。

在“中国海洋种业之都”威海,优质苗种产能达到600亿单位,海洋种业产值达到30亿元,产值规模居全省首位,今年将力争突破700亿单位。目前,全国近70%的大菱鲆种苗、90%的鲆蝶鱼卵、70%的膨腹海马苗种,以及全省85.7%的海带苗、50%的鲍鱼苗等优质苗种均育自威海。

青岛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和“973”计划中50%的海洋渔业科研项目,多年来累计培育国家认定的水产新品种占全国总数的四分之一以上,在青科研人员、科研单位及培育出的水产新品种数量皆居全国第一位。

烟台长岛南隍城海洋牧场示范区,有中集来福士海洋工程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经海”系列深远海智能网箱。截至目前,这样的网箱在长岛已投放了8座,单体网箱年产渔获可达1000吨,实现全年稳定批量供应,“蓝色粮仓”规模可观。

今年5月24日,日照岚山海域,生长于财金“海上粮仓壹号”首座网箱的20万尾三文鱼进入收获期,开始了今年的捕捞作业,标志着日照市在三文鱼养殖领域取得了新突破。财金“海上粮仓壹号”系列计划建设的网箱共有6座,项目全部建成投用后,预计可实现年产三文鱼6000吨,将成为全国最大的全潜式深远海三文鱼养殖网箱集群。

立足青岛,服务山东,辐射全国,蓝研院将着力建立“科研端技术突破+产业端政策支持+市场端金融创新”的体制机制,以全基因组高效分型、高通量测定等前沿技术为支撑,颠覆传统育种模式,搭建现代育种技术体系。截至目前,已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包振民、陈松林等12个水产育种领域领军专家团队入驻蓝研院。

下一步,青岛将加快编制出台《青岛市水产种业发展专项规划》,适时组建蓝研院领导下的投资发展平台,加快即墨区蓝色种业园区规划论证,推动蓝研院育种技术成果落地转化,研究设立蓝色种业专项基金,推动水产种业园区改造提升,支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的重点种业企业发展壮大。以蓝研院为核心,在西海岸新区、即墨区打造水产种业产业集群,加快“院、园、企”协同发展。